十二籃

臺灣盲人教育之祖?

請問臺灣最早推動盲人教育的誰?請知道的人提供一些訊息。


臺灣盲人教育之祖-甘為霖牧師 ◎李明洋 壹、接受人文學及神學洗禮的青年 甘為霖(Willian Campbell

1841~1921)

西元一八四一年出生於英國蘇格蘭(Scotland)的格拉斯哥(Glasgow)城。

大學階段在格拉斯哥度過四年

因對神學頗有興趣

乃在大學畢業後繼續修讀神學四年。

由於受到大學教育及神學的洗禮

使其在「人文學及神學上有造就」【註一】

也因此促使他日後致力於著述及傳教的事業。

早在未受封立之前

甘為霖就在格拉斯哥城中的青年路自由教會(Young Street Free Church)配搭侍奉。

蘇格蘭自由教會係西元一八四三年脫離自蘇格蘭國家教會

以保持其獨立與自由

並培養合適的宣教師【註二】。

甘為霖在自由教會侍奉期間

由於「他的誠懇、認真、敬虔」【註三】

充分表現出其適合宣教的本質

因此「該會曾贈送書籍及高價的時錶」【註四】給他

以期日後能為教會盡心盡力。

貳、受封前赴臺灣佈道 西元一八七一年七月十九日

英國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倫敦中會

在倫敦的伊斯林敦(Islington)教會

舉行封立甘為霖為宣教師的典禮。

主禮人達維遜牧師(Rev.J.Thian Davidson)在受封儀式中

以《聖經》「哥林多後書」中所記載使徒保羅的體驗勉勵受封者

願其「能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註五】。

稍後

該教會的兒童

還特別購買了以希伯來文寫成的《舊約聖經》

以及用希臘文寫就的《新約聖經》各一冊

贈送給甫受封立的甘為霖牧師【註六】。

他將受派駐臺灣府城

擔任牧師的職務。

為使佈道工作較為順遂

甘為霖牧師乃在動身前往臺灣之前

事先請教對中國廈門語素有專攻的杜嘉德牧師(Rev.Carstairs Douglas)有關語言方面的知識。

杜嘉德牧師早於一八五五年即抵達廈門進行佈道的工作

並曾蒐錄閩南白話

以廈門腔為主

彙編《廈英大辭典》一書

且廣為流傳。

在獲得一些語言知識後

甘為霖牧師遂在蘇格蘭自由教會資助

英國長老教會的選派下

於西元一八七一年的九月七日由英國的利物浦(Liverpool)出發

同年十月抵達香港。

抵達香港後

甘為霖牧師欲從廈門橫越臺灣海峽至臺灣

由於未得汽船之便

只得搭乘一小帆船。

結果航行途中

波濤洶湧

狂風大作

頓時將帆船震盪得幾乎破裂

最後勉強抵達打狗港(高雄)外

乃改乘竹筏

不料登陸時失去隨身小行李

連人也被拋入水中

幸好趕緊抓住繩索而保全性命。

後經二名槳手的援救

終於在一八七一年十二月十日的夜裡抵達岸上。

經過了一夜的奔波

隔日

甘為霖牧師得到巴克斯(Bax)船長的幫助

搭乘德瓦爾夫號(Dwarf)輪船抵達府城外港安平。

得知甘牧師的到來

吳文水長老隨即帶領府城地區的道友

前往表示歡迎與感謝。

之後

甘為霖牧師乃被安頓在二老口「舊樓」(今博愛路盲啞學校附近)【註七】

開始為佈道的工作做準備。

參、佈教的事工 住所安頓妥當後

甘為霖牧師即刻展開佈教的事工:一八七一年十二月他由府城出發

巡迴了木柵、柑子林、崗子林、拔馬等教會。

翌年巡訪打狗、東港、竹仔腳、阿里港(里港)、大社、內社(鯉魚潭)、埔社之鐵鉆山(烏牛欄)、牛眠山、嘉義城、白水溪、番子林、吉貝耍

以及前一年巡視的各處教會。

一八七三年搭乘帆船達芬號(Dalphne)迂迴臺灣南端

然後沿著東海岸北上

抵達淡水

訪偕叡理牧師。

其後訪問五股坑、艋舺等地後

一路與偕牧師步行南下

至新港社(今苗栗一帶)與偕牧師分別

繼續往訪內社、大社、埔社、蕪蕃族、白水溪、番子田

拔馬、崗子林、柑子林、木柵等地。

一八七四年訪埔社、內社、大社、彰化、嘉義、淡水、番子田、白水溪、岩前、水社等地。

一八七七年

訪埤頭(鳳山)、新港(新市)。

一八七八年訪傀儡族(排灣族)、番子田、吉貝耍、嘉義、斗六、林杞埔(竹山)、水裡坑、埔社、大社、牛罵頭(清水)、葫蘆墩(豐原)、東勢角、內社

以及噶瑪蘭區等地一八八三年訪樹仔腳及彰化。

一八八五年在牛挑灣設教。

一八八六年抵澎湖設教。

總上所述

我們可以發現甘為霖牧師的佈道工作

成果是相當輝煌的。

就範圍而言

向南到埤頭等地;往北達淡水;向東至噶瑪蘭、林杞埔等區

往西抵澎湖

其足跡可謂遍佈臺灣各處。

當甘為霖牧師尋訪臺灣中部教會

於一八七三年五月十六日薄暮時

抵達水社湖(即今之日月潭)

因見湖水澄澈

為紀念十七世紀抵臺傳教的荷蘭級宣教士干治士(Rev. Georgeius Candidius)

乃將該湖命名為「干治士湖」(Lake Candidius)

希冀他所宣揚的福音

能像此湖的湖水一般

成為此地居民「平靜而有效的祝福之泉源」【註八】。

這是文獻上記載歐美人探訪日月潭的第一次【註九】。

除了當時業已開發的地區外

對於窮林深山等地

甘為霖牧師亦不畏艱難

冒著生命危險遠及如傀儡族等人煙罕至之區

宣讀上帝的旨意。

此外

在傳教的過程中

有幾次甚至遭遇到本地區民的阻阨

其中尤以一八七五年一月廿九日發生的白水溪(約今白河一帶)事件最是危險

在該事件中

甘為霖牧師險些致命【註十】

由此可知

其精神誠令人感佩。

肆、盲人教育的開端 除了佈教事工的輝煌成果令人稱許外

甘為霖牧師最為後世稱道而感念的應該是其教育盲人

開啟了臺灣盲人教育一事。

自從西元一八七一年十二月初抵府城後

甘為霖牧師就不時地走訪市街

觀察當地的民風

並將其所見所聞筆錄下來。

除了臺灣當時的建築、衣著、飲食、風俗……等等令他印象深刻外

對於府城地區流落街道上的貧困者

更是讓他寄予無限的關注與同情。

在其所著的《臺灣素描》(Sketches From Formosa)一書中

就有如下的記述:「……乞丐是可憐的階層

而很多患了痲瘋症。

他們坐在路邊

展示其難處

用盡方法來求同胞們的同情

但這些較幸運的

卻多不動情」【註十一】。

甘為霖牧師看到當時臺灣由於缺乏社會福利的設置

因此患有疾病而無力工作的人只能以行乞、算命維持生活【註十二】

這樣的情形

令他感到十分痛心。

而後走訪各地進行佈道工作的時候

甘為霖牧師又遇到了許多盲人

其中不乏年輕人與婦女

凡此種種

都讓他謹記在心

願為這些人做些事情。

直到一八八四年發生了一件事

終令他毅然著手盲人教育的事業。

西元一八八四年夏季

當甘為霖牧師至岩前佈道的時候

遇到了一位前來問道的人

甘牧師「一看就知道他是相當聰明的人

但他的眼窩空洞」【註十三】。

經過詢問以後

才知道這個人是因為慘遭當地土豪吳志高的迫害

才導致失明的。

更悲慘的是

與他有著相同命運的

尚有百餘人。

吳志高即是當年白水溪事件的元兇。

聽完這位盲人的話後

甘為霖牧師深受感動

於是決定即刻辦理盲人的教育事業

輔導這些人缽銥宗教

求得心靈慰藉的同時

也能得到正常的教育

立足於社會

重返正常人的生活。

西元一八八五年

甘為霖牧師開始著手盲人教育的相關工作。

首先

他準備了羅馬字廈門音的凸字版(embossed type)

利用這些活字版模印刷了四種書籍

一是點字初學書(Primer)

二是讀本(a reading book)

三是馬太福音傳(共二冊)

以及著名的基督教福音佈道小冊《廟祝問答》【註十四】

做為教學時的教材。

這些書的字體很大

用手可以觸摸出內容

而且只需學會羅馬拼音就可以很方便的使用。

可是後來甘牧師考量到這些書籍過於厚重

成本也過高

所以改採布雷爾點字系統(Braille system)製作成本較低

且較輕便的教材。

透過甘牧師的書籍

盲人不但得以接近福音書及詩篇

使心靈獲得安定

更重要的是

他們通往知識的門也因此而打開了【註十五】。

伍、開設首座盲校-訓瞽堂 根據甘為霖牧師的估計

當時臺灣地區的盲人

大約有一萬七千多名。

這些盲人大多淪為乞丐

或從事相命的工作。

有些則被雇為苦力

專事搗碎稻穀、踏水車供水於田

以及製籃修籃等工作【註十六】。

為了更廣泛地推展盲人事業

讓更多的盲人接受教育

甘牧師乃行文回報英國母會

尋求協助。

透過他的報導

引起了許多英國朋友的同情

也獲得廣泛的支持。

於是

甘為霖牧師利用一八八七年一月卅一日例假返國之餘

整理出版《臺灣佈教之成功》一書的同時

也籌畫出刊盲人專用浮凸版書以及盲人教育的經費。

這次的籌款活動

甘為霖牧師得到英國聖經工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的資助

該會提供其刊印浮凸版《馬太福音》等書籍的費用。

此外

格拉斯哥自由教會學徒傳道會(Free Church Student Missionary Society)也約定

要將該會募款得來的五百二十英磅供給臺灣的盲人教育事業之用。

得到英國教會方面的資助

甘為霖牧師遂於一八八九年十一月九日返臺後

積極展開創設盲校的工作。

同年十一月

甘牧師雇用阿炎(A-iam)

負責辦理盲人書籍出刊的事宜。

西元一八九一年九月十二日

甘為霖牧師以自由教會學徒傳道會捐贈的五百二十英磅

租下臺南洪公祠一處

名為「訓瞽堂」

做為盲校所在

每年繳租金六十元

租用期限五年【註十七】。

租下洪公祠

確定盲校的校址後

甘牧師先後聘任基仲(Ki-tiong)、鹽埔人照(Chiau)

以及北斗人林紅等擔任盲校的教員

教導學生藉由點字閱讀三字經及五經等書【註十八】

並且教授他們鑿製凸字的技巧

成效十分卓著。

陸、訓瞽堂的停辦與盲人教育的延續 西元一八九五年清日戰爭結束

臺灣改隸日本之際

丘逢甲等人倡建「臺灣民主國」

與日本軍隊展開抗戰活動

因此島上戰火不斷

受此波及

盲校暫時關閉。

而後日本政府正式統治臺灣

甘為霖牧師遂打算結束洪公祠的盲校

改由日本政府部門接手辦理。

西元一八九六年

甘為霖牧師前往東京

訪問首任臺灣總督樺山男爵

遊說日本援助臺灣盲人教育的工作

並得該國政府的允諾。

不久

新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命令在臺南創設官辦盲校

即現今臺南啟聰學校現址

並派在長老教中學任教的日人秋山衍藏為盲校的首任校長【註十九】。

西元一八九七年三月底

甘為霖牧師將洪公祠歸回厝主

訓瞽堂宣告停辦

結束其自一八九一年至一八九七年間

在臺灣的盲人教育事業。

柒、甘為霖牧師的成就 結束洪公祠的盲校事業後

甘為霖牧師依舊持續著宣教的工作

並利用時間潛心著述

其著作之豐在眾多宣教師中可謂獨樹一幟

【註二○】總計有《新港腔馬太福音傳》(一八八八年)、《臺灣佈教之成功》(一八八九年)〔圖二〕、《法波蘭語信仰個條書》(一八九六年)、《中國的盲人》(一八九七年)、「聖詩歌」(一九○○年)、《荷蘭治下之臺灣》(一九○三年)、《治理教會》(一九○五年)、《印行台南腔福音書刊備忘錄 (一九○六年)、《羅馬批》(一九○八年)、《南台英國長老教會宣道會手冊》(一九一○年)、《廈門音新字典》(一九一三年)、《闢邪歸正》(一九一四年)、《播道論》(一九一四年)

及《臺灣素描》(一九一五年)等十餘冊專書

以及多篇刊登於報章上的長短文

和專門為盲校印製的點字書籍等。

在這些著作中

尤以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廈門音新字典》〔圖三〕〔圖四〕最為有名

該書乃當時臺灣地區頗為廣布的一本書

讀書人多將其視為工具書類的權威之作【註廿一】。

而一九○○年印行的「聖詩歌」〔圖五〕

則是臺灣地區編印的第一本聖詩

對於教會宣教的事工著力不少。

為彰顯其勳績

西元一九一五年九月

加拿大多倫多的納克斯神學院(Knox College)

頒予甘為霖牧師該學院博士學位的頭銜

以「表彰他做為歷史家

字典編輯家

及福音宣傳家之功績」【註廿二】。

西元一九一五年七月十四日

日本政府在臺南市公會堂贈與甘為霖牧師「勳五等雙光旭章」勳章

以酬其在臺創設盲人教育機關之功績【註廿三】。

由此可見其為臺灣盲人教育所做的努力亦為日本政府所肯定。

西元一九一七年

甘為霖牧師結束其在臺廿七個年頭的宣教事業

返回英國母會。

臨行時

當地民眾「莫不依依不捨

貧富老少表出惜別之情」【註廿四】

曾經受其教化或援助的人士

遠從各地前來為他送行

其中尚包括三十名左右的盲人

場面至為感人。

甚至

日本總督還特地趕赴臺南向他致謝

亦足見其受人尊敬及愛戴之一斑。

西元一九二一年九月九日

甘為霖牧師逝世於英國的波納毛茲(Bournemouth)

享年八十一歲。

捌、甘為霖牧師的偉大貢獻 綜觀甘為霖牧師的一生

自從西元一八七一年授命前來臺灣從事傳教事工

直到一九一七年離開臺灣為止

這段期間

他曾造訪過無數地方

深入洪荒宣讀基督的旨意

其毅力可謂堅矣!

又見街坊上孤苦無倚的病患

以及數以萬計的盲人

令其感同身受

乃毅然擔負起教育盲人的工作

其創舉可謂宏矣!

而後雖因戰亂波及

致使訓瞽堂的工作被迫停辦

但他仍舊極力說服日本當局成立盲校

以延續盲人教育的事工

其胸襟可謂偉矣!

此外

他尚能利用殘餘的一點時間

發憤著述

將見聞筆錄下來

透過文字傳遞此地盲人的需求給遠在英國的友人知曉

以徵得援助

其用心可謂深矣!

最後

更因為他的堅持

終使日本當局開辦啟聰學校

延續至今

其貢獻可謂大矣!

如今

當我們造訪臺南啟聰學校時

不妨至該校校長室內

瞻仰那楨懸掛於牆上的玉照

一位終身奉獻心力於臺灣

開創臺灣盲人教育的偉大教育家-甘為霖牧師。

玖、註釋註一、史話213。

載於《教會史話》第三輯。

p33。

註二、史話214。

載於《教會史話》第三輯。

p36。

註三、同註一。

註四、同上。

註五、同上。

原句載於《聖經》「哥林多後書」第二章第十四節。

註六、同上。

註七、參見《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

p181。

註八、史話43。

載於《教會史話》第一輯。

p133。

註九、參見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

p29。

註十、史話69。

載於《教會史話》第一輯。

p203~p204。

註十一、史話224。

載於《教會史話》第三輯。

p59。

註十二、同註七。

p110。

註十三、史話73。

載於《教會史話》第一輯。

p211。

註十四、同註十二。

註十五、史話73。

載於《教會史話》第一輯。

p212。

註十六、同上。

註十七、史話74。

載於《教會史話》第一輯。

p213~p214。

註十八、同上。

p215。

註十九、同註七。

p111。

註二○、史話35。

載於《教會史話》第一輯。

p107~p109。

註廿一、史話62。

載於《教會史話》第一輯。

p180。

註廿二、同註七。

p125。

註廿三、同註七。

p124。

註廿四、同註十二。

拾、參考文獻一、賴永祥

教會史話第一輯。

臺南市。

人光出版社。

民七十九年四月。

二、賴永祥

教會史話第三輯。

臺南市。

人光出版社。

民八十四年八月。

三、黃武東、徐謙信編著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年譜。

人光出版社。

臺南市。

一九九五年五月。

四、徐謙信主編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民八十四年三月三版。

地址:台南縣新化鎮信義路52號 | 台南市中區北門路一段109號(c) 2003 OCE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參考資料 http://www.tndsh.tnc.edu.tw/tchinese/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3
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William Cambel在台南的新樓教會內設立訓育院

招收盲生教授聖經、盲人點字、手工藝等科目。

此為台灣盲教育之濫觴。


三一九槍擊案|北埔事件|新文學運動|中華民國|馬關條約|朱一貴事件|三七五減租|中日甲午戰爭|長濱文化|二二八事件|國民革命軍|劉銘傳|白色恐怖|卑南文化|鄭成功|十三行文化|去蔣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美麗島|施琅|林爽文|獨立運動|牡丹社事件|動員戡亂時期|戒嚴令|臨時條款|倒扁運動|

十二籃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4122400791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az10140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